老公末日来的[七零] 第169节

    自己赶着驴推磨,一天累死累活推不上一百斤,这机器一天两千斤妥妥的。
    全大队才能分多少麦子啊,所以轻松拿捏。
    女人们在家里兴高采烈地做上供的白面饽饽,男人们回来杀猪杀羊的,满村都是欢乐的气氛。
    季宏岳要回家跟爸妈过年。
    他爸妈在南方,他直接转火车去江南那边。
    唐圆知道江南那边青菜多,让季宏岳回来的时候多带几种不同的菜种,什么青菜生菜圆白菜芦笋莴苣鸡毛菜的,统统都要。
    封辰带着青年们很利索地杀猪分肉,猪肉羊肉樟子肉都给季宏岳弄一些,让他背去和爸妈一起过年。
    季宏岳一叠声地提醒他们:“不要那么多!会坏的!”
    唐炳德:“没事的,过年天儿冷,冻个把月不成问题。”
    季宏岳:“不不不,南方结冰很薄,而且就几天,他们下大雪都存不住,几天儿就化光了。”
    唐炳德还有点懵,大雪几天就化?他扭头看看墙根儿的积雪,这都堆了个把月也没化。
    很快他想了想,南方估计和当地气候不一样,人家暖和,不说还有四季如春的地方,还有一年都是夏天的地方吗。
    “没事,留几斤新鲜的现吃,其他的做成咸肉。”
    大队长一锤定音。
    唐圆教他们做熏肉,当地有地方做熏鸡,就是鸡煮熟再拿松柏等树枝熏,有人专门爱吃那个熏味儿。
    野猪肉这些做成熏肉,挂在灶间一直熏着能保存半年甚至一年不坏。
    季宏岳却等不及,二十六了啊,他到家也得过年了,哪还有时间等?
    最后背着几条鲜肉加一兜子咸肉走了。
    虽然他说江南也有肉吃,唐炳德却不管,人家有是人家的,这是自己大队给的心意。
    你大小伙子有啥背不动的?别躲懒!
    等季宏岳背着他们沉重的爱走后,前进大队也进入过年的氛围。
    二十八那天封辰在家里给大家伙儿写对联。
    原本唐圆想对付写写的,她不想去请刘支书和刘会计帮忙写,反正就是对联嘛,自己写也行。
    结果她发现封辰的隶书相当漂亮,简直跟字帖一模一样,就让他写了。
    青年们见封大哥毛笔字漂亮,那自然一窝蜂就抱着红纸跑来请他给写。
    于是封辰一大早写到半下午,一直都在帮忙写对联。
    见他写得不耐烦,唐圆就鼓励他,“写得真好,你这隶书是去城里的时候跟大伯练的吗?”
    封辰俯身撑在桌上,顿住笔锋,偏头静静地看她,用眼神无声地告诉她:不是,是我照着刘支书他们几家大门上的对联模仿的。
    刘支书他们家的对联红纸鲜艳,浆糊用得足,那对联年年贴得平滑服帖没有一丝鼓包,所以到年底都不会被风吹坏。
    甭管谁打他们家门口过,都忍不住看两眼,夸那对联漂亮。
    这时候大丫和封奶从院子里进来,她俩去剪杏树枝了,要做供菜里的摇钱树,就是把杏树枝插在小米捞的干饭里,干饭上摆满红枣,杏树枝上挂满银元宝、金元宝。
    封辰面对封奶有那么一丝心虚,估计老太太猜到什么,毕竟她孙子啥样她很清楚,甭管自学能力多强断然不是神枪手,但是她从来没表现过。
    他点点头,“嗯,学了两天。”
    唐圆却没有怀疑,毕竟原书中他就是大佬嘛,学东西快是理所应当的。
    这说明大佬刚柔并济嘛,嘿嘿。
    “哇,你好厉害,我学……我就学不会。”
    她前世学过毛笔字,结果依然写得狗爬,好在她钢笔字写得不错。
    看他俩那腻歪样,不只是封老太会心一笑,大丫也高兴得很。
    大丫要在这里过年,因为唐圆领着她去公社给周小杰挂了个电话。
    前进大队来年要盖养殖场,单纯跟人借的砖瓦石头不够,还得从砖窑厂买一批,唐家也得买些盖房子。
    唐圆想着周小杰在那里,就跟唐炳德说她和封辰去公社打电话定砖瓦,让人家用拖拉机给送过来,特意把大丫带上。
    周小杰知道唐圆和封大哥愿意庇护大丫,感激得不行,他也知道大丫跟着唐圆绝对比在自家强。
    知道大丫有人庇护他就放心了,既然大丫不在周家过年,他自然也不肯回家。
    正好厂里放假领导要找人留守,管吃管住还给工钱,周小杰就报了名。
    虽然他个子瘦小,但是干活儿勤快能吃苦,而且手脚干净,领导就选中他和另外几个。
    周小杰不回家过年,就把自己攒的钱留够吃饭的大部分托给前进大队送砖瓦的小领导送给唐圆,让唐圆转交给大丫。
    他识字不多,却也写了一封蹩脚字+图画+符号+拼音的信给大丫,让她想买啥就买啥,想给圆圆姐他们买礼物就买,他的钱随便花。
    大丫拿着周小杰的钱自然是一分都不肯花的,她听唐圆说过摔砖坯有多辛苦,一个才赚那么两厘,摔五个才赚一分!!!
    多辛苦呢。
    她在唐圆这里,唐圆原本要给她二十一个月,她死活不肯,说只肯要十块,后来十块也不肯要,还是唐圆硬给封奶让她别见外才收着。
    她现在就等着前进大队养猪场建起来,到时候她也能进去干活儿呢。
    圆圆姐说了,让她学识字,到时候能当书记员,负责给每头猪记录健康等情况呢。
    看到圆圆姐和封大哥恩爱,她真的特别踏实。
    公社车站,封大伯带着杨淑娟和封怡下了车,他去公社和附近供销社问问,并没有碰到唐家村的骡车。
    没顺风车可坐,也没有公交车,只能步行过去。
    封怡穿着皮棉鞋,但是北方腊月的寒风凛冽得能冻透人的骨头,皮棉鞋管啥用啊,脚冻得跟冰坨一样没了知觉。
    她哆哆嗦嗦,嘶嘶哈哈,“爸爸,没有车嘛?我要冻死了呀。”
    封大伯原本想直接走过去的,要是他自己肯定归心似箭,走夜路也没什么怕的。
    可带着老婆闺女,得顾及她们。
    他道:“去公社这边招待所住一宿吧,明儿一早过去。”
    杨淑娟拉着脸,老大不乐意的,她觉得封辰不懂事,就不能提前来公社接他们?
    还有老封也是,你侄子是什么金贵人?你就不能打个电话告诉他我们回来过年,让他过来接?
    又怕他大冷天到公社来回折腾麻烦,又怕他怎么的。
    就不怕自己老婆闺女冻坏了?
    封大伯:“招待所挺好的,有炉子。”
    杨淑娟:“乡下招待所又潮又发霉的,肯定臭死了。”
    就在这时候一个青年大步朝他们走来,笑道:“封会计吧,你好,我是封辰的朋友,他跟我说你们这两天可能会来乡下过年,让我留意着点把你们送过去。”
    封大伯满脸的疲惫瞬间一扫而空,眼睛都亮了,“真的?那可真是麻烦你。”
    他倒是无所谓送不送,但是侄子这么安排就让他很长脸。
    真是不错,封辰这孩子长大懂事了,知道安排了呢。
    实际是唐圆和封辰带着大丫过来打电话的时候她想到封大伯回来过年,要是傍晚过来不方便,就特意托了公社一位熟人,让人在傍晚这会儿留意着,要是看到就帮忙送送,看不到就算了。
    青年叫林伟,是公社干事,就住在车站对面,站在自家门口一眼就能看到车站这边的情况。
    他之前去唐家村参观过好几次沼气池,也特意跟唐圆和封辰请教过,还跟唐妈请教过养蚯蚓的事儿,在封家吃过饭,很熟的关系,自然可以帮这种忙。
    这也说明在唐圆和封辰心目中,跟封大伯一家比较客气,来一趟儿要当客人般照顾周到。
    林伟去借了马车,还从自家拿了一床被子给杨淑娟和封怡盖着,用马车送几人去唐家村。
    他准备了手电筒和马灯给几人照亮,有人作伴,路上也不至于害怕。
    唐圆他们吃了晚饭,正在家听收音机聊天,女人们则赶紧做做针线活儿,因为正月直到二月二龙抬头不许动针线,老话儿说怕戳了龙王的眼,也顺便让女人们休息一下。
    “唐圆、封辰,你家大伯大伯母回来过年啦!”
    外面传来青年叫门的声音。
    封辰听见了,跟家人说一声,摁开堂屋的沼气灯又拿着手电筒出去开门。
    唐圆几个也赶紧穿鞋子下地,连封老太听见大儿子和儿媳妇都回来过年也惊讶得够呛,赶紧捯饬自己也要下地出去迎。
    唐圆摁着她,“奶,外面冷,地面也滑,你和大丫搁炕上就行。”
    大丫非要给唐圆做双镶黑边儿的红鞋棉说过年穿着喜庆,她原本不会做,让封奶教她,学了几天中间还拆了两道,这会儿卯着劲儿要在除夕前做好,整天拿着锥子哧啦哧啦地扯麻绳上鞋面儿呢。
    唐圆和封辰跟林伟道谢,又让他们赶紧进屋,“晚饭没吃吧?我给你们下锅面条吃。”
    林伟忙笑道:“大伯他们肯定没吃,我吃过的,不用做我那份儿。”
    他是和唐圆封辰交好,又不是要来吃顿面。
    唐妈跟封大伯和杨淑娟招呼一声就去开火做饭了。
    进了院儿里杨淑娟打眼从东往西扫一圈,正房五间,院子倒是不小,收拾得也还干净,不像有些人家摆得乱糟糟的都是杂物。
    养了鸡和猪的,但是倒没多少臭味儿,地面也没有鸡屎。
    她走路的时候低头看脚下,生怕踩到臭鸡屎。
    封怡原本冻得哆哆嗦嗦的,这会儿却一下子精神了,看啥都新鲜。
    封奶稀罕地拉着她的手,高兴道:“大孙女来啦,路上冷吧?饿不饿?快进屋上炕热乎热乎。”
    虽然大儿媳不待见农村,很少让孙子孙女回来过年,可封奶到底是稀罕自己孙子孙女,见面就热乎。
    封怡虽然回乡下次数不多,对奶奶还有点印象,因为奶奶虽然看着挺厉害,对她却特别好,有好东西就给她吃。
    往年她还小不知道臭美的时候,奶奶年年给她缝棉鞋穿呢,说纳鞋底穿着不打滑不摔跤。
    她兴奋地看看屋里的沼气灯,好奇道:“奶奶,你们的沼气池在哪里?沼气灶在哪里?快领我去看看。”
    封奶奶化身慈祥老太太,带着一点点讨好和客气,“哎呀,怪冷的,明天再看吧,别给我大孙女冻坏了,快进屋暖和。”
    她又给封怡说唐圆,“叫你圆圆姐了没啊?你圆圆姐可厉害呢,你多跟她聊聊。”
    封怡扭头朝跟封大伯说话的唐圆问好:“唐圆姐,你去县里培训的事儿我们老师还说起过呢,都夸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