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崇祯最后的忠臣 第172节
李适再次哈哈大笑,本官真是个天才啊。
见李大人笑得很开心,柳如是顿时大喜,这李大人是同意啦,
“李大人,你这是同意啦,奴家代夫君谢过李大人。”
李适停止笑意,
“同意什么啊,叫钱谦益收拾东西回老家吧。给他一句忠告,他这种人就适合在家喝喝茶,写写诗。”
“这朝堂的水太深,他根本把握不住。要不是本官心地善良,他早就进锦衣卫诏狱了。”
最后李适还很是不甘的说道,
“本官真是搞不懂,你当初是怎么看上他的。”
柳如是顿时目瞪口呆了,最后只得可怜兮兮的说道,
“李大人,就没有通融回旋的余地吗,奴家什么都可以答应你哦。”
李适摆摆手,
“你好自为之吧,回南方安安心心的生活吧。也告诉钱谦益作诗吟词哪里不快乐,非要学别人做官。”
柳如是只得一脸苦笑,看来真是没有回转的余地。
柳如是站起身正准备告辞,最后突然说道,
“李公子,你说要是奴家早点遇到你,你会看得上奴家吗?”
李适顿时一愣,笑着的说道,
“会。”
柳如是顿时满脸笑意,心满意足告辞而去。
李适揉了揉脸,只是前世看史书知道这是一个奇女子,也是一个可怜人。
李适调整了一下心态,当即让李忠将孙传庭的师爷叫来。
第250章 邓师爷进京救东家
孙传庭的师爷叫邓天伦,是一个举人出身,补过官,但是升迁困难,后来因为救命之恩便追随孙传庭。
崇祯十一年便开始在孙传庭身边做文书,即使孙传庭入狱这几年,也没有改投门路,反而使尽全力积极营救。
见过陕西的大旱,河南的洪涝,还有那残无人绝的人间炼狱。邓天伦早就心灰意冷,只是想着回报恩主,尽人事,听天命。
一路快马加鞭往京师而来,自从踏入黄河的北岸,邓天伦感觉这根本就和黄河以南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南面战乱频繁,天灾人祸不断,那真是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
而北岸则是一副稳定祥和的景象,麦田郁郁葱葱,一望无垠,即使进入冬季也挡不住那一片片绿色的希望之色。
邓天伦心中不禁感叹,同样是大明的疆土,为何就隔了一个黄河差异就如此之大。
他继续策马前行,不多时便来到了京城。
此时督师辅臣范景文正在誓师南下,看着那兵甲齐备,战意盎然的军队,邓天伦不由感叹这朝廷的速度可真快,这么快就拉起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南下。
京城的繁华更是让他大开眼界,大街小巷人头攒动,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好不热闹。
还有那无处不在的工地,乒乒乓乓声不绝于耳,更是让邓天伦惊掉下巴。
这京师究竟发生了什么?一副大兴土木王朝盛世的样子。
此时邓天伦心中只剩下震惊和敬畏,果然我大明地大物博,天朝上国,底蕴深厚啊。
邓天伦找到一家客栈,将马匹安顿好后,便匆匆赶往兵部,他要将孙传庭的奏折呈交给兵部尚书。
在兵部点头哈腰一番打听后,现在朝堂对孙传庭的印象可不太好,据说要把孙传庭捉拿入京问罪。
邓天伦顿时心中大急,在京师又没有相熟的官员,孙传庭也没有能说得上话的同年老乡甚至是好友。
想着现在的户部尚书李适大人对孙传庭印象不错,二人还曾经通过信,抱着这唯一的香火情的希望,邓天伦打听到李适的住址。
走到这大时雍坊一期的住宅区,好家伙,五步一岗十步一哨。
特别是李适的门前,邓天伦才知道什么叫守卫森严,一步一岗两步一哨,附近还有暗流涌动,这是暗中埋伏的人吧。
这里是在军事演习吗?邓天伦只能这样想到。
尽管现在才是中午,李府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邓天伦只能感叹,果然李大人声名远扬,这么多人都是来攀关系的啊。
邓天伦赶紧将名帖投递到李府,然后就安心等待起来。
又扫视了几眼李府的牌面,李大人真是一个好官啊。这李府看起来面积不大嘛,比那些乡下土豪动辄数十亩的宅院比起来,小得太多了。
等到了傍晚,邓天伦得知李大人今晚将见他。邓天伦顿时激动了起来,这李大人愿意见自己,那这次得事估计成了大半。
终于等到了面见李大人的时候,自诩见过世面的邓天伦不由紧张起来,这李大人的凶名可是响彻内外啊。
邓天伦恭恭敬敬的行礼,只见李适大人身后站着两个身强体壮的护卫。
“学生邓天伦见过李大人。”
李适这才看向这个师爷,毕竟是孙传庭的人,也对他有点好感,
“还是个有功名的人,坐吧。”
见李大人如此随意祥和,邓天伦紧张的心顿时放了下来,
“学生是举人出身,曾经做过蓝田县县丞,孙传庭大人对学生有救命之恩,便一直侍奉在左右。”
李适微微一笑,
“还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不错。”
邓天伦赶紧说道,
“李大人,此番进京便是奉我家孙传庭大人之命,给朝廷上报襄城之战始末的奏折,外加拜谢李大人对我东家的支持。”
李适摆摆手,
“孙传庭这人还不错,对朝廷忠心耿耿,还有能力,支持他也是朝廷应该做的。”
“不过他这次襄城惨败,朝堂上要重处他的呼声很大啊,本官也很为难。”
邓天伦当即被吓得魂飞魄散,马上跪在地上,匍匐在地,声泪俱下的说道,
“我家孙大人对朝廷尽忠职守,兢兢业业,求李大人救救我家孙大人。”
李适淡淡一笑,
“起来吧,先将襄城战事的前后如实说给本官听。”
邓天伦颤颤巍巍的站起身来,将襄城战事前后老老实实的说给李适。
听完后,李适才说道,
“这么说来,一是低估闯贼的实力,二便是自家后院起火,这么说来也不是都是孙传庭的错误。”
邓天伦顿时大喜,这李大人真是个好人啊。
只见李适又说道,
“但是朝廷可待孙传庭不薄,要钱给钱要粮给粮,打成这样如何能堵住朝堂上官员的嘴巴。”
邓天伦顿时魂不附体,这两级反转也太快了吧。
然后李适就不说话啦,邓天伦一看这个表情,就好像是那些上级官员准备索贿的样子。
难道这李大人准备要索贿,他这个级别的官员要多少钱才能填饱啊!
邓天伦再次心灰意冷,这大明朝难道就没有我家孙传庭大人的容身之地吗?
本来就没有带钱,孙传庭本来也没有钱,再说即使有钱孙传庭肯定不会贿赂上级来帮自己脱身,这种事他做不出来。
邓天伦只得无奈的说道,
“请李大人帮帮忙,在朝堂上说和说和。”
李淡淡一笑,
“本官和孙传庭非亲非故,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救他?”
邓天伦顿时义愤填膺的说道,
“我家孙大人为国奔波半生,一心为大明社稷,难道就落得如此下场。”
李适当即不悦的说道,
“为国奔波,一心为大明社稷的官员可不只有他孙传庭一个人。再说此次他襄城惨败,难道不是他轻敌冒进,难道是朝廷没有给他粮饷。”
邓天伦顿时哑口无言,不知所措。
李适深吸一口气,这孙传庭是要救,也要用,但是也要敲打一番。
邓天伦感觉此事无望了,彻底心灰意冷。
这时李说道,
“回去告诉孙传庭,不要骄傲自满,这朝堂上能打仗人不少,非只剩他一人。”
“这次就对他既往不咎了,等会去把兵部的折子拿回来,重新修改一下。把战败的原因推给天气,推给军中的叛军懂吗。”
第251章 朝堂真是一个大染缸啊
邓天伦顿时大喜,绝处逢生啊,
“李大人,真是太感谢你了。可是这兵部的折子都递上去了,还能拿回来修改?”
李适对身边的张龙说道,
“带邓师爷去兵部改。”
懵逼的邓天伦还是一脸懵逼,这大晚上还能去兵部改奏折?
“这位兄台,这李大人不是户部尚书吗?咱这兵部也有关系?”
见李大人笑得很开心,柳如是顿时大喜,这李大人是同意啦,
“李大人,你这是同意啦,奴家代夫君谢过李大人。”
李适停止笑意,
“同意什么啊,叫钱谦益收拾东西回老家吧。给他一句忠告,他这种人就适合在家喝喝茶,写写诗。”
“这朝堂的水太深,他根本把握不住。要不是本官心地善良,他早就进锦衣卫诏狱了。”
最后李适还很是不甘的说道,
“本官真是搞不懂,你当初是怎么看上他的。”
柳如是顿时目瞪口呆了,最后只得可怜兮兮的说道,
“李大人,就没有通融回旋的余地吗,奴家什么都可以答应你哦。”
李适摆摆手,
“你好自为之吧,回南方安安心心的生活吧。也告诉钱谦益作诗吟词哪里不快乐,非要学别人做官。”
柳如是只得一脸苦笑,看来真是没有回转的余地。
柳如是站起身正准备告辞,最后突然说道,
“李公子,你说要是奴家早点遇到你,你会看得上奴家吗?”
李适顿时一愣,笑着的说道,
“会。”
柳如是顿时满脸笑意,心满意足告辞而去。
李适揉了揉脸,只是前世看史书知道这是一个奇女子,也是一个可怜人。
李适调整了一下心态,当即让李忠将孙传庭的师爷叫来。
第250章 邓师爷进京救东家
孙传庭的师爷叫邓天伦,是一个举人出身,补过官,但是升迁困难,后来因为救命之恩便追随孙传庭。
崇祯十一年便开始在孙传庭身边做文书,即使孙传庭入狱这几年,也没有改投门路,反而使尽全力积极营救。
见过陕西的大旱,河南的洪涝,还有那残无人绝的人间炼狱。邓天伦早就心灰意冷,只是想着回报恩主,尽人事,听天命。
一路快马加鞭往京师而来,自从踏入黄河的北岸,邓天伦感觉这根本就和黄河以南是两个不同的世界。
南面战乱频繁,天灾人祸不断,那真是千里无鸡鸣白骨露于野。
而北岸则是一副稳定祥和的景象,麦田郁郁葱葱,一望无垠,即使进入冬季也挡不住那一片片绿色的希望之色。
邓天伦心中不禁感叹,同样是大明的疆土,为何就隔了一个黄河差异就如此之大。
他继续策马前行,不多时便来到了京城。
此时督师辅臣范景文正在誓师南下,看着那兵甲齐备,战意盎然的军队,邓天伦不由感叹这朝廷的速度可真快,这么快就拉起一支装备精良的军队南下。
京城的繁华更是让他大开眼界,大街小巷人头攒动,各种声音交织在一起,好不热闹。
还有那无处不在的工地,乒乒乓乓声不绝于耳,更是让邓天伦惊掉下巴。
这京师究竟发生了什么?一副大兴土木王朝盛世的样子。
此时邓天伦心中只剩下震惊和敬畏,果然我大明地大物博,天朝上国,底蕴深厚啊。
邓天伦找到一家客栈,将马匹安顿好后,便匆匆赶往兵部,他要将孙传庭的奏折呈交给兵部尚书。
在兵部点头哈腰一番打听后,现在朝堂对孙传庭的印象可不太好,据说要把孙传庭捉拿入京问罪。
邓天伦顿时心中大急,在京师又没有相熟的官员,孙传庭也没有能说得上话的同年老乡甚至是好友。
想着现在的户部尚书李适大人对孙传庭印象不错,二人还曾经通过信,抱着这唯一的香火情的希望,邓天伦打听到李适的住址。
走到这大时雍坊一期的住宅区,好家伙,五步一岗十步一哨。
特别是李适的门前,邓天伦才知道什么叫守卫森严,一步一岗两步一哨,附近还有暗流涌动,这是暗中埋伏的人吧。
这里是在军事演习吗?邓天伦只能这样想到。
尽管现在才是中午,李府门前已经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邓天伦只能感叹,果然李大人声名远扬,这么多人都是来攀关系的啊。
邓天伦赶紧将名帖投递到李府,然后就安心等待起来。
又扫视了几眼李府的牌面,李大人真是一个好官啊。这李府看起来面积不大嘛,比那些乡下土豪动辄数十亩的宅院比起来,小得太多了。
等到了傍晚,邓天伦得知李大人今晚将见他。邓天伦顿时激动了起来,这李大人愿意见自己,那这次得事估计成了大半。
终于等到了面见李大人的时候,自诩见过世面的邓天伦不由紧张起来,这李大人的凶名可是响彻内外啊。
邓天伦恭恭敬敬的行礼,只见李适大人身后站着两个身强体壮的护卫。
“学生邓天伦见过李大人。”
李适这才看向这个师爷,毕竟是孙传庭的人,也对他有点好感,
“还是个有功名的人,坐吧。”
见李大人如此随意祥和,邓天伦紧张的心顿时放了下来,
“学生是举人出身,曾经做过蓝田县县丞,孙传庭大人对学生有救命之恩,便一直侍奉在左右。”
李适微微一笑,
“还是个知恩图报的人,不错。”
邓天伦赶紧说道,
“李大人,此番进京便是奉我家孙传庭大人之命,给朝廷上报襄城之战始末的奏折,外加拜谢李大人对我东家的支持。”
李适摆摆手,
“孙传庭这人还不错,对朝廷忠心耿耿,还有能力,支持他也是朝廷应该做的。”
“不过他这次襄城惨败,朝堂上要重处他的呼声很大啊,本官也很为难。”
邓天伦当即被吓得魂飞魄散,马上跪在地上,匍匐在地,声泪俱下的说道,
“我家孙大人对朝廷尽忠职守,兢兢业业,求李大人救救我家孙大人。”
李适淡淡一笑,
“起来吧,先将襄城战事的前后如实说给本官听。”
邓天伦颤颤巍巍的站起身来,将襄城战事前后老老实实的说给李适。
听完后,李适才说道,
“这么说来,一是低估闯贼的实力,二便是自家后院起火,这么说来也不是都是孙传庭的错误。”
邓天伦顿时大喜,这李大人真是个好人啊。
只见李适又说道,
“但是朝廷可待孙传庭不薄,要钱给钱要粮给粮,打成这样如何能堵住朝堂上官员的嘴巴。”
邓天伦顿时魂不附体,这两级反转也太快了吧。
然后李适就不说话啦,邓天伦一看这个表情,就好像是那些上级官员准备索贿的样子。
难道这李大人准备要索贿,他这个级别的官员要多少钱才能填饱啊!
邓天伦再次心灰意冷,这大明朝难道就没有我家孙传庭大人的容身之地吗?
本来就没有带钱,孙传庭本来也没有钱,再说即使有钱孙传庭肯定不会贿赂上级来帮自己脱身,这种事他做不出来。
邓天伦只得无奈的说道,
“请李大人帮帮忙,在朝堂上说和说和。”
李淡淡一笑,
“本官和孙传庭非亲非故,为何要冒天下之大不韪救他?”
邓天伦顿时义愤填膺的说道,
“我家孙大人为国奔波半生,一心为大明社稷,难道就落得如此下场。”
李适当即不悦的说道,
“为国奔波,一心为大明社稷的官员可不只有他孙传庭一个人。再说此次他襄城惨败,难道不是他轻敌冒进,难道是朝廷没有给他粮饷。”
邓天伦顿时哑口无言,不知所措。
李适深吸一口气,这孙传庭是要救,也要用,但是也要敲打一番。
邓天伦感觉此事无望了,彻底心灰意冷。
这时李说道,
“回去告诉孙传庭,不要骄傲自满,这朝堂上能打仗人不少,非只剩他一人。”
“这次就对他既往不咎了,等会去把兵部的折子拿回来,重新修改一下。把战败的原因推给天气,推给军中的叛军懂吗。”
第251章 朝堂真是一个大染缸啊
邓天伦顿时大喜,绝处逢生啊,
“李大人,真是太感谢你了。可是这兵部的折子都递上去了,还能拿回来修改?”
李适对身边的张龙说道,
“带邓师爷去兵部改。”
懵逼的邓天伦还是一脸懵逼,这大晚上还能去兵部改奏折?
“这位兄台,这李大人不是户部尚书吗?咱这兵部也有关系?”